DSC00628.JPG

第三天半日遊,台東市區遊覽:國本農場 => 卑南文化公園 => 午餐榕樹下米苔目 => 阿法貝塔下午茶 => 搭火車回家囉~

經過山線與海線的台東洗禮,第三天只有半天而已

這半日在國本農場王家古厝,讓我深深地感嘆台灣沒有為古蹟做好深度的維護及發展計畫

並不是因為好友Amanda是國本農場王氏家族的後代而心疼,是我知什麼是古厝的價值!

由於「國本農場」目前並沒有開放,參觀的旅客必須事前告知

託好友Amanda的福氣,得以王氏家族的後代子孫參觀這難得一見的古蹟

「國本農場」為傳統三合院,庭院分內埕、外院,門樘上崁有「瑞村堂」的大理石刻

DSC00628.JPG

「國本農場」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正堂「瑞村堂」與左右護龍

外窗採方窗與圓窗兩種造型,中軸線左右對稱

左護龍為廚房、餐廳,右護龍中間作為蔗田管理事務所,兩側為宿舍

 

護龍脊頭則以「王」宣示王氏家族

DSC00626.JPG

左右護龍對稱的窗戶

 

洗石子瓶欄,很少見

page-20140715-a.jpg

 

國本農場的內部格局與外部工構均是充滿濃濃的日本風格

正堂「瑞村堂」

DSC00624.JPG

 

正堂為傳統信仰之神明與祖先靈位,簡單又莊嚴

DSC00611.JPG

長腿妹妹還在後面看看貯藏室,找尋兒時的記憶

 

會客用的太師座椅,椅背及椅子中心都是大理石,70多年了,真另人感嘆!

DSC00612.JPG

 

左護龍的餐廳,現已暫時為卑南文化公園的臨時性辦公室

DSC00620.JPG

有看到中間那個木製咖啡色,類似窗戶的小門嗎?

那扇窗是和廚房相通的,廚房將碗筷、菜放在窗內,餐廳的一方可以打開窗接菜

僕人不需從走道去端菜!

我覺的很可惜,沒有拍到廚房,因為廚房已暫時成為辦公室,有人在辦公開會中

因為廚房有一個水缸,是用石頭和磚塊砌起來的方缸,橫跨廚房和餐廳

我不便打擾,那種方缸的設計在客家人的三合院裡也有

所以Amanda跟我解說時,我的共鳴感很高

不過,我從「319旅行事誌」瞄到了原貌,很開心說

請連結:http://naturallybread.yam.org.tw/2006-oldhouse/oldhouse-wa/oldhouse-wa-018.htm

 

左護龍的和室

DSC00601.JPG

 

和室上方仍保有古色古香的窗欞,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

DSC00597.JPG

中國古代向來喜歡用竹的造型當成窗櫺的圖案

想像晨曦和夕陽,斜射窗櫺而折射在牆壁上的感覺,那是我小時候最愛獨自觀賞的幸福

今天在國本農場看到這窗櫺,雖沒有時間靜候它在牆上的變化,卻勾起好多小時候的記憶

 

空靈的視覺和茶香味覺的感受

DSC00599.JPG

 

和室的拉門有心痛嗎?

DSC00604.JPG

紙門都破了,卻沒有維護是缺經費嗎?還是仍要由民間來經營會比….較好

 

左護龍門廊的大門

DSC00606.JPG

門,沒有鎖(喇叭鎖)!它是用門栓的方式由屋內用橫木條上閂

 

下面這張門鎖,是和室與和室相通間,走廊的門鎖

DSC00621.JPG

下面那個鎖是原來的,已損壞不堪使用,故裝了新鎖很不對稱

 

和室裡仍掛有女主人的照片(Amanda的外婆)

DSC00608.JPG

這讓好友又站在相片前沈思一陣子~

 

國本農場的介紹照片

DSC00609.JPG

 

DSC00613.JPG

在寫此格文前,依慣例上網搜尋官網國本農場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入口網 :::

都呈現無法連線…啊!是怎樣?

結果還是靠民間的部落客及網誌日記得到補充(這是另一個心痛的原因)

為了避免有所遺漏,我將民間的介紹,連結於此格文的最下面,請大家參考

 

當我們往右護龍時,經過第一間和室,因為在整修中,稍為雜亂些

DSC00614.JPG

這是一張古床,中間鑲嵌大理石,四個角落有一凹槽,可以插上竿子立蚊帳用

Amadna有點心疼的看著這張古床,因為工人並不知其歷史,上面亂放了插座、飲料

也佈滿了灰塵…非常無奈地說~

 

左大門

DSC00629.JPG

 

兩扇木板門中的橫木即為閂木

page-20140715-b.jpg

我們由左側門離開時,再回頭看~

圍牆外的芒草?舒展著蒼涼的歷史

DSC00636.JPG

善意的王氏家族捐出古厝,如果說接手的政府有在做事,我實在不相信

這麼多寶貝,卻沒有被珍惜

有朝一日,如果我再訪,會不會是古不古、今不今的三合院古跡嚒?

後記:

(1)如果個人記錄有誤,還請大家指正;由於已是政府單位的臨時性辦公室,很多細節,不好意思詳細拍照;再加上內部也在整修中,不好干擾,匆匆一行,深感遺憾。

(2)下面連結319旅行事誌的「阿達瑪」,紀錄於2006年,今年是2014年,八年後我仔細比對照片,心中小小大大的問:怎會這樣?愧對王氏家族捐出這一片古厝的美意了~

 

連結:

台東之旅(1)住宿篇-卑南休閒農場綠茵小筑

台東之旅(2)-武陵綠色隧道、美食小吃

台東之旅(3)-鹿野高台熱氣球嘉年華

台東之旅(4)-比西里岸文化中心、金樽海岸

台東之旅(5)-都蘭月光小棧、水往上流

台東之旅(6)-富山禁漁區、伽路蘭遊憩區

台東之旅(7)-海濱公園國際地標、台東小吃

 

資料參考:319旅行事誌國本農場,http://naturallybread.yam.org.tw/2006-oldhouse/oldhouse-wa/oldhouse-wa-index.htm

「國本農場」並非是「農場」,而是一幢「老宅」的厝名,位於台東市南王里卑南文化公園內,隱身於果樹叢林之中「國本農場」建於日昭和16年四月(1941,為國民政府遷台後卑南鄉官派的首任鄉長王登科之故居。 

敘述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令人納悶的疑問,為何卑南鄉長王登科的住居,會落籍在台東市內?這實在是太沒道理了。不過,後來經由文化公園內一位老先生的說明與資料蒐尋,才發現這麼一段趣味的典故。 

國民政府遷台在民國39年(1950年)實施地方自治後,卑南鄉的行政區域共劃有23個村落,是當時全國鄉鎮中幅員最大,村落數量最多的鄉鎮。 

但在民國63年(1974年)為了配合台東市升格為縣轄市,台東縣政府就將卑南鄉最精華區的卑南村、南王村、知本村、建和村、富崗村…等10個村落的行政區域劃歸給臺東市管轄, 也因此就出現了「卑南村」不在卑南鄉的有趣的現象,所以現在台東市的「南王里」,在民國63年以前就是卑南鄉的「南王村」。於是就出現前卑南鄉長王登科的住居,落籍在台東市的歷史畫面。 

在當時「一縣一市」的政策下,往昔鄉鎮整併,行政區域調整是司空見慣的事,「台東市」與「卑南鄉」的整併且是發生在後期的。而對應當前「地方自治主體」與「社區人文意識」抬頭,「聚落」、「村莊」、「鄉鎮」的整合,已非用政府政策可以指導的。

王登科原籍台南學甲新寮人,日大正末年期間(1924年)與台東製糖株式會社合作,大量向卑南族人租借土地設立「Yama王農場」,招徠西部漢人擔任雇農,從事甘蔗栽植,負起製糖會社及新式工場原料供應的重責,並不斷擴大蔗作經營面積,以吸引更多西部移民前來。昭和15年改名為「國本農場」,以卑南族人耕地收割,移民漢人植蔗管理,成為台東糖廠會社最大的「估理頭」。後來並從屏東糖廠、嘉義糖廠引進「大莖種」蔗苗,着力於提升台東糖廠之產能,而成為台東平原拓墾發展最關鍵的人物。 

「國本農場」雖為傳統三合院形制,庭院分內埕外院,門樘上崁有「瑞村堂」的大理石刻,但內部格局外部工構均是充滿濃濃的日本風格。「國本農場」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正堂左右護龍之出挑簷樑以仿木架構之出挑檐桁以鋼筋混凝土做成逐層出挑,並以洗石子裝飾是十分特別的設計。原屋頂為日本黑瓦,整修已改為日本式的陶瓦,正脊鋪法仿日本幕府貴族屋構風尚,正屋脊頭均為金形瓦鎮,護龍脊頭則以「Yama王」宣示王氏家族。正堂屋後左右各做對稱「突間」,形成風水上聚氣「犄角」,角間屋頂為四坡水,脊頭為日式鬼瓦。 

考察目前「國本農場」屋內配置,實際有「住辦合一」的功能,正廳為傳統信仰之神明與祖先靈位,擺設十分簡單素雅左護龍為廚房、餐廳右護龍中間作為蔗田管理事務所,兩側為宿舍,正堂王氏家人居家使用,室內均採日本和室格局與風味。內埕以洗石子瓶欄裝飾,外窗採方窗與圓窗兩種造型,中軸線左右對稱設置。外院弧形院牆,開有龍虎雙院門,右為門樓形式,門樘上崁有「國本農場」的大理石石刻,詳載完工日期,左為洗石子大門,院牆則尚未完全修復。 

「國本農場」屋齡僅60餘年,雖經歷風雨侵蝕,但由於已接近現代的建築工法,結構堅固紮實,格局維持完整,是台東縣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老宅。曾借于「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使用,於民國92年(2003年)年底,經台東縣政府公告為台東縣歷史建築之一,為台東平原在日治時期的墾拓留下珍貴見證。

原本八月充滿陽光的台東,今年卻是瞬息萬變,為了「國本農場」,在台東多耽誤了一天,就只是等待一張有陽光的畫面! 

                                   阿達碼2006/08/23 彰化芳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鐵蓮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