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5-02.jpg

在國本農場的左手邊,即可進入卑南文化公園,也是我們台東遊的最後一站

第三天半日遊,台東市區遊覽:國本農場=> 卑南文化公園 => 午餐榕樹下米苔目 => 阿法貝塔下午茶 => 搭火車回家囉~

我們在右下方的【考古現場】

DSC00651.JPG

 

入口處

DSC00653.JPG

 

卑南遺址的考古現場

DSC00640.JPG

這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遺址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古蹟

 

下圖:土台的砌石圈結構,可能是以前的貯物空間

DSC00644.JPG

 

下圖:石梯的可能性較高

DSC00646.JPG

 

DSC00649.JPG

 

離開考古現場,往【遊客服務中心展示廳】

展示廳中正好有一批大陸觀光客聽著導覽員的解說

DSC00655.JPG

 

展示廳中唯一吸引我的是下圖這個場景

DSC00659.JPG

卑南族相當重視身後之事,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

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

 

石板棺有大有小

DSC00662.JPG

據說是量身訂做,所以大的應是成年人的棺,小的…

 

沈睡三千年的卑南人文化在此展示廳重現,據說很多大型的石柱都遷移到博物館

受限於時間的不足,這次沒法去參訪,如果冰友有到台東,不妨可保留時間到博物館路瀏覽

出了展示廳,我們前往瞭望台

在瞭望台上可以看見台東市全景

DSC00667.JPG

 

下圖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遠在海洋中的綠島

DSC00669.JPG

官方網站:http://www.nmp.gov.tw/beinan02.html

卑南文化公園電話:089-233466

地址:950-59 臺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卑南文化博物館電話︰089-381166

地址:950-60 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開放時間:09︰00~17︰00 週一休館

 

夏日的台東,其實還蠻熱的,汗都不知留了幾回,但是想到小吃,精神就來了

今天的午餐,好友Amanda特地安排榕樹下的米苔目

DSC00699.JPG

 

客人滿滿地…,我們得自己找位置囉~

DSC00685.JPG

 

DSC00692.JPG

 

牆上的菜單及飲料

DSC00687.JPG

 

忙碌的店家及服務員

DSC00688.JPG

 

DSC00690.JPG

 

我們只點了道地的米苔目、魚丸和滷蛋

DSC00695.JPG

Amanda說,早期店家在安慶街和文化街交叉口擺的路邊攤,旁邊有棵榕樹而成名

101年移至大同路,離原來地址不遠,早期也只有這幾樣

名氣愈來愈大後,才增加多樣化的小菜和飲品

再仔細看看米苔目上的肉燥,真的是古早味…又香又濃的香蔥和肉燥

米苔目佐以韭菜,搭配肉燥,不被吸引才怪!

滷蛋入味、魚丸彈牙,真是絕配!

ㄎ…ㄎ…地,碗底朝天囉~

20140715-17.jpg

榕樹下米苔目(小碗$40大碗$50),但是我忘了問Amanda,我想總計不會超過$200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大同路176號

電話:886-89-339759

行動電話:886-963-148519

開放時間:07:30~14:30

網站參考:http://tour.taitung.gov.tw/zh-tw/Dining/Shop/119/%E6%A6%95%E6%A8%B9%E4%B8%8B%E7%B1%B3%E8%8B%94%E7%9B%AE

我們在榕樹下沒有點飲料,是因為我們要去【阿法貝塔】啦~

就在對街轉角處的阿法貝塔咖啡連鎖專賣店,冰檸檬紅茶喝了心涼脾透開!

20140715-16.jpg

 

緊接著,我們就去趕火車回高雄

IMG_4804_1.jpg

台東的三天二夜遊就結束,說掰掰的時間到了

下次再見囉~

各位格友,這幾天的小吃及飲品,沒超過我們原先的預期喔!

不信,您們可以加加看~

 

連結:

台東之旅(1)住宿篇-卑南休閒農場綠茵小筑

台東之旅(2)-武陵綠色隧道、美食小吃

台東之旅(3)-鹿野高台熱氣球嘉年華

台東之旅(4)-比西里岸文化中心、金樽海岸

台東之旅(5)-都蘭月光小棧、水往上流

台東之旅(6)-富山禁漁區、伽路蘭遊憩區

台東之旅(7)-海濱公園國際地標、台東小吃

台東之旅(8)-國本農場(王氏古厝)

 

資料參考:http://www.nmp.gov.tw/beinan02-2.html

卑南遺址,遠古的聚落: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鐵蓮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