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挪出一天時間,和S、W,可以到處溜溜、暢所欲言,真是太開心了。不過因為S手術後一個多月,身子沒有完全恢復,只陪我走一回玉淵潭和烟袋斜街,剩下的二個景點,是我自己貪玩而認真地去逛逛,想找尋記憶中的老北京。
玉淵潭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占地100多公頃,是北京市三環以內最大的公園。園內湖水的水源來自北京市西北面的頤和園。園內以栽種的櫻花最為著名,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公園均舉辦「櫻花節」並引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今年櫻花開的早,所以此刻我們前來,只能欣賞慢開和滿地的櫻花。
入口處我和S在中央電視台前合影。
步入玉淵潭公園即被此樹林吸引,高聳、翠綠且又筆直的林子。
若不是4月柳絮飄揚,空氣一定清新且舒適。
S說,早在4月初櫻花滿開,到處都是人潮,尤其在潭邊的垂櫻,其實不輸日本鴨川。沒機會去日本賞櫻的人,就會來此滿足視野的福份。而現在只能看看落櫻和沒落後的另一番美麗。
園中如還有盛開的櫻花,必定很多遊客在搶拍。
公園中販售的紀念品很多,我挑了以下手鐲準備帶回台灣送我的姊妹們。一口氣狂掃50條,小販可樂了,也許當天他的業績就達標呢~
蒲公英代表想飛、放飛;櫻花代表幸福美滿;滿天星代表心想事成;四葉草代表幸運之神。您,喜歡那一款?
除了櫻花,園子裡的桃花、李花也在此時爭艷。
數年前我在什剎海的公園,遇見唱戲的老人家和國樂團,在湖邊即興而唱,當時印象深刻。如今在玉淵潭也有,頓時佇足觀賞。S看我很喜歡,便說下回我再去北京,她去買國家劇院的京戲演唱,我們一起去看,讓我巴不得馬上想訂下一回的行程。
神態自然,唱腔高亢,中氣十足的主角。
鼓架下特製的小墊足架。
中國的樂器真的很神奇,就像下圖照片,用簡單的竹管加上馬髶胡弓,即可奏出美妙又古典的音樂。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園不計其數,再加上人口老化,基本上公園很多老人會聚集一起,打發度日,只要是唱唱跳跳有益身心,何樂不為。
潭邊垂柳也正是我喜歡的景色。記得在西湖,我一人就可以留駐一小時,就在岸邊看著輕風徐徐,楊柳飄逸的神仙境界。現在因為和S, W一起要穿過玉淵潭去用中餐,所以不好表現想再停留的心思。
不知名的小花,挺吸引我,只是不知花名。
出了玉淵潭即可抵達烟袋斜街的牌樓(入口處),也是什剎海的另一入口。
烟袋斜街全長232米,寬5~6米。顧名思義就是經營烟具鋪子的巷弄,據說,有一家店鋪門首懸掛的烟袋長1.5米,黑杆金鍋紅裡,烟袋斜街因此而得名。也有一說是烟袋斜街是因其形狀像烟袋,烟袋斜街東口如同烟袋嘴,向西二、三百米的街巷如烟杆,再折向南通往銀錠橋如烟袋鍋。
牆面幾乎都有翻新,不過仍留有蛛絲馬跡可循。
我們的午餐老店到了。
店名:烤肉季。北京城裡遊玩什刹海,「三絕」之一的烤肉季,烤肉一定得去品味一番。尤其是「畫樓醉看粼粼水,炙味香飄淡淡煙」的美食意境,恐怕京城裡也是只此一家而已。這也是為什麼S要帶我來此的目的。
門口前的燒烤。
雖然店裡已沒有以前的燒烤爐供客人圍爐用餐,示意圖卻清楚明白的很。
我們上二樓,在樓梯處掛著烤肉季百年老店的記憶過程,我們雖未能參與,照片卻歷歷如昔,見證著進步與繁華。
這家老店被定義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涼拌海蜇皮,與我們在台灣吃的沒有太大的差異。
宮保雞丁,辣的夠味。
烤羊肉串配啤酒,人間美味。
烤肉季最有名的一道菜:烤肉炙子。講究的是中規中矩,縫兒不大不小,大則漏油,小則明火不透,年頭越久的炙子烤出肉香味尤濃,一點一滴都透著老北京的味兒。
烤肉季的烤肉之所以獨到,得說從選料,到入味,再到炙烤上的講究。烤肉季的烤肉,只用2歲左右的綿羊,精選上腦、後腿等最嫩部位,剔淨筋膜,切成均勻的薄片。將肉片用醬油、薑汁、醋等多種調料浸漬入味,然後加蔥絲、香菜、蛋液在炙子上炙烤,燃料要用果木,如此才能烤出特有的果木香味。烤肉季的烤肉食用之時,含漿滑美、香醇味厚,吃上一口,感覺軟軟的嫩嫩的,讓人回香不已。
不過,W說這是「文吃」烤肉,真正讓烤肉季烤肉臻至化境的吃法,還得用「武吃」。所謂的的「武吃」,指的是自烤而食的架勢、吃法,將真正品味烤肉的純爺們兒的豪情盡現於此。其按照講究,爺們兒們吃烤肉時須人人手執尺二長的「六道木」,在烤肉炙子旁,一腳蹬在長條板凳上,自己將店家醃制好的肉,攤在松香繚繞的烤肉炙子上翻而炙熟。自烤時,自己取料,掌把火候,品烤肉的境界已經脫離都市生活的節奏,讓豪爽之情發揮的淋漓盡致;尋味之處也不僅限於「文吃」的含漿滑美,而是真的可以有上“老、嫩、焦、糊、甜、鹹、辣、懷中抱月”多種境界。
甜點也不能少,來了芝麻燒。
青蔬百合蓮藕,是一道輕爽的料理,尤其是在眾多火辣的料理之後。
這就是我們今天三人的午餐。
多加一道芋頭酥,S說沒台灣的好吃,我不好意思認同,只說不錯吃。可見我們台灣的點心多有名,連S和W都愛。
二樓的客人約一半,因為今天不是週末或假日。聽S說,假日是一位難求。
用餐後我們來到了銀錠橋的運河。
柳絮令我和S不太適應,戴起口罩,是不是很奇怪呀!
我在此和S, W分手,自已獨自展開一人行。
胡同已不再是我記憶中的胡同了,全都翻新了。
雖是如此,屋脊瓦背仍然盡力地仿古。
離開烟袋斜街,我步行到鐘鼓樓,不難找。這是鼓樓。
北京鼓樓和鐘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最北端,是明清北京城的報時建築。兩座樓原建於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明朝永樂年間於今天的位置重建。此後鼓樓和鐘樓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每天戌時定更,此後二更至四更時每個時辰敲一次鐘,寅時亮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鐘鼓樓不再報時,鼓樓被先後改造為圖書館和教育館,而鐘樓則先後被當做電影院和倉庫使用。1983年後,鐘樓和鼓樓得以重修並恢復原狀,2001年重新恢復暮鼓晨鐘傳統。1996年,北京鼓樓和鐘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獻來自於維基百科)
S跟我說,如果我累就不要爬上鼓樓和鐘樓,怕我爬不上去。我自覺難得來此,怎可能不上去呢?原來,階梯陡成如此。
鼓陣...沒有我想像中的壯觀。
反倒是在鼓樓往鐘鼓大街看去,很有意思。
剛才是上樓,現在是下樓,似乎下樓比較具有挑戰性。
在鼓樓的對面即是鐘樓。鐘鼓樓都有門票,不貴就是,30元人民幣一張,約台幣150元,是通票,即二座樓都可以入內參觀。也可以單獨選擇想參觀的樓即可,一張20元人民幣。
一樓改成圖書館。
和鼓樓一樣有筆直的樓梯,而且更陡。
鐘樓的示意圖,如何製造大鐘。
實際的大鐘,是真的很大!
參觀完,來到鐘鼓樓的廣場,看到一群大叔在玩曲棍球。有點年紀,不過挺厲害的說~
慢行至今天最後的一個景點,南鑼鼓巷。我走過頭了,問了大媽才知要往回走,幸好沿路街景很美,一點也不遺憾。
酷熱的天氣,冰淇淋最暢銷,是玫瑰花形的,捨得吃嗎!
我不是從正門的牌樓進去,而是從另一頭尾端進入。
每一戶的門口也有門鼓,就是可以讓主人騎馬一蹬而上馬背,現在已不需要,卻仍在留在門口。
房子的磚瓦翻修了,大門延用舊的木門,門鼓也不太一樣。
胡同已不是胡同,右邊一群「亞洲蹲」的代表。
這一戶的門牌中,想必以前是大戶,因為進去的院子全數都分割成小單位在賣食品,除了烤鴨還有北京味,想必其他都是現代化的食品。
南鑼鼓巷。鼓和巷的簡體字我也不太認識。
正門的南鑼鼓巷牌樓。
離開南鑼鼓巷的牌樓時,仔細看了牆面的壁畫,那些才是真正老北京,現代化的建築和工法都取代了她的美麗,換來的的繁榮華麗,老北京已不復見。
後記:S告訴我,北京為了控管外來人口,對於都更區後的胡同或街道,均禁止小販設攤,怪不得此回我來北京,巷弄中的小販似乎減少許多。S說,小販大都是外地客來做生意,此政策一出,逼的很多小販只好不做生意而回老家另闢門路,如此一來,即達到北京政府控制在市區的人口。所以,只要胡同或街道一更新,都需有店面才能經營生意,自然對實力不夠雄厚的小販就會打退堂鼓。是好是壞,見仁見智,至少目前如S和W的在地北京人都認同,這就夠了。
交通方面很便捷,只要搭地鐵到什剎海站下車,用步行即可遊玩所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