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20200912092612.jpg

一直以來,對廟宇就有一種莫名的尊敬和喜好,這樣的因緣也許是來自母親和祖母的佛教信仰,以及小時候陪著她們去廟宇拜拜而受薰陶。對於廟宇中很多佛像、建築、雕塑和彩繪等等,尤其在電視上看到「台灣百廟」的介紹,更加深我對老廟的求知慾。

上個月,好友圓仔花揪我一起參加資深的傳統史蹟導覽鄭老師勝吉辦理的「艋舺龍山寺」研習課程,二話不說就跟進。

鄭勝吉老師為「天行學堂」負責人,在數個社區大學與公有史蹟單位開設「臺灣傳統建築」、「細說臺北城」、「文化史蹟導覽」等系列課程,並長年致力於文化史蹟推廣導覽解說活動。此行第一次參加老師的導覽,不僅收穫豐盛,更對廟宇的認識又深入一層。當然比起一些專業的導遊特地來向鄭老師請益的學員,我真的是小小班的小孩兒,可是打開視野後,也開始跟隨圓仔花下回參加的深度學習。

9月初,在龍山寺捷運站的集合處。

IMG20200906083628.jpg

 

走過龍山公園至龍山寺山門。龍山公園原為古蹟前的荷花池,現已被填土建為公園及地下捷運站。

IMG20200906092918.jpg

 

有關龍山寺的建築和典故,可以點閱格文底下的官網,鉅細靡遺的介紹,在此就不賣弄。

IMG20200906092957.jpg

 

而鄭老師的風趣解說,建議朋友們報名老師的講習或研習,聽第一手的資料,絕不會空手而回。

IMG20200906093303.jpg

 

上圖老師手指的方向是龍山寺舊址的入口,在下圖二座石燈籠中間,也正好對應著龍/虎門口。現已改為山門進出,石燈籠保留在圍牆內。

IMG20200906094054.jpg

 

三川殿。

IMG20200906093050.jpg

 

三川殿正脊的「雙龍護珠」運用剪黏技法做成,充滿傳統藝術的巧思。IMG20200906093952.jpg

 

 

 

 

屋簷下佈滿網目斗栱、木雕、吊筒等木構件,令人目不暇給。IMG20200906111112.jpg

 

龍/虎門排頭的交趾陶,各有不同的人物故事,如三國演義等。IMG20200906093617.jpg

 

 

 

IMG20200906094513.jpg

 

 

龍山寺彩繪之處主要在梁枋、雀替、斗栱、牆壁、瓜筒、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而且每幅彩繪大都有落款,可惜的是太高的建築木構,真的無法一一窺見全貌,甚為可惜。

cats-20200906-01.jpg

 

下圖是三川殿前最近維護的彩繪,顏色較為清晰。

IMG20200906113230.jpg

 

鄭老師也取出手上的圖片,讓我們找找在龍山寺中的人像,有東西合併的蘊涵;換句話說,就是有西洋風格的人像出現。想當然,我們怎麼找得到呢?

IMG20200906113850.jpg

 

他用雷射筆,介於虎門而在三川殿的斗拱一指,如下圖。有天使的翅膀!而另一邊也有一尊,如下圖。有人說像印度舞嬢...等等,耐人尋味~

IMG20200906113538.jpg

 

IMG20200906113630.jpg

 

此外,處處可見的對聯與詩文,甚為精彩。前殿中,經鄭老師點出,才知竟然蘊含了春夏秋冬的詩文,而落款者之一,似乎有日本人。

IMG20200906095546.jpg

「春」春日龍山寺 拈花笑口開 欲知觀自在 須識鏡非臺

埜風開白蓮 「夏」日門前路 若有會心人 勝因茲可悟

南國不搖落 「秋」桐葉轉深 如何彈指刻 便有去來今

「冬」顏秀孤松 南山當面起 葉風吹不妨 定力應如此

 

龍虎門正面石牆上的「爐裡乾坤」人物故事,如:「鳳儀亭」、「送銀燈」、「三娘教子」、「李白解表」等蘊含深刻的寓意。

IMG20200906104121.jpg

 

IMG20200906104131.jpg

 

IMG20200906104306.jpg

 

鄭老師聚精會神的描述三川殿牆堵上的夏日池塘泥塑。

IMG20200906105236.jpg

 

荷花構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夏季景象。

IMG20200906105322.jpg

 

三川殿前2座抱鼓石。右「雙龍搶珠」、左「蒼龍教子」。

IMG20200906111250.jpg

 

抱鼓石下方則雕有文官手持「旗、球、戟、磬」,表達「祈求吉慶」的心願。

2020912_200912_49.jpg

 

2020912_200912_47.jpg

 

河圖洛書,八卦排列...深奧難懂。

IMG20200906111529.jpg

 

石雕的可看性很高,值得細細品味這些大師的作品。

IMG20200906111646.jpg

 

IMG20200906111927.jpg

 

龍虎門牆上分別有「水磨沉花」雕成的「樵夫繫鞋」與「鷸蚌相爭」,線條向內凹沉,圖案呈面狀卻仍有立體感,動作逼真而富美感。

IMG20200906114126.jpg

 

IMG20200906114138.jpg

 

龍門/虎門的脊飾剪黏,左右起翹處為翻身雙龍,中央則是麒麟或龍馬,有避邪、趨吉之意。

IMG20200906114407.jpg

 

交趾陶。

IMG20200906094536.jpg

 

IMG20200906114446.jpg

 

我們從早上9點到快接近中午時分,仍在三川殿的庭前,還沒進到三川殿和正殿,老師精采絕倫的介紹,光在庭前就說不完,學員也問不完,好熱鬧。

IMG20200906114816.jpg

 

終於在接近中午12點,由虎門進入三川殿。鄭老師第一個介紹的就是下圖的牌匾:通身手眼。這是清代艋舺郊商王宗河所獻,落款「白毫庵瑞圖」是晉江籍進士,明大學士,著名書法家張瑞圖。相關參考資料,可在格文底下連結至龍山寺季刊第48期中,有詳細的介紹。

IMG20200906115317.jpg

 

IMG20200906115528.jpg

 

三川殿有二對龍柱,其中一對是全臺唯一的銅鑄龍柱,位於三川殿正面入口處,為1920年代由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

IMG20200906120039.jpg

 

龍身線條分明,柱身以封神榜人物雕刻陪襯。

IMG20200906121023.jpg

 

IMG20200912095117.jpg

 

IMG20200906121147.jpg

 

柱底則有海浪、鯉魚與柱珠,顯見當年匠師手藝之精巧。不過大家都以為銅應為金黃或古銅色,這龍柱卻呈暗黑色,有可能是長年香客持香拜拜而薰黑?

IMG20200906120727.jpg

 

三川藻井。藻井下方還有8個木雕獅座將藻井抬起,降低了沉重感,塑造出華麗莊嚴的室內空間。IMG20200906133309.jpg

 

在三川殿,二旁牆面的浮雕,如果不是鄭老師的解說及指點拍照角度,還真看不出所謂的「雀鹿蜂猴」、「金馬玉堂」...等寓意。

 

 

IMG20200906133559.jpg

 

IMG20200906133628.jpg

 

再提到門神,門神三組也是故事性高(尤其是維護),期望大家多多參加鄭老師的講習,像我們一樣的「精進」。下圖是已維護好的正門神。

IMG20200906135115.jpg

 

加上保護膜,尚未送出修復。

IMG20200906135837.jpg

 

已送出維護,尚未回寺。

IMG20200906135901.jpg

 

下圖鐘樓。鐘樓正對面的是鼓樓。寺廟是信仰的中心,置身其中,聆聽暮鼓晨鐘,會產生詳和之感。

IMG20200906141739.jpg

 

滴水、瓦當。

IMG20200906141828.jpg

 

終於來到了正殿,光是這面牆的落款,張家石店和彫刻,所衍生的下包或外包等故事,令人佩服當時的商業眼光。

IMG20200906142615.jpg

 

我們坐在正殿右方和東廂的廊下,鄭老師娓娓道來民國48年二戰期間正殿與西廊遭毀及重建的歷史。屋簷剪黏,採用玻璃剪切,在陽光之下晶瑩閃爍,栩栩如生。

IMG20200906143821.jpg

 

正殿8支龍柱。

IMG20200906115357.jpg

 

4支有落款,另外4支不明。

IMG20200906144714.jpg

 

位於後殿東西兩側門牆的交趾陶龍虎壁雕塑為1920年匠師洪坤福的作品。左側龍堵,龍首碩大威嚴,翻騰於雲紋之間;可惜沒有拍到右側虎堵。

IMG20200906152131.jpg

 

後殿有許多如下圖的洗石作品;乍看之下,會以為是石雕。龍山寺真的有好多不同的工藝。

IMG20200906154237.jpg

 

墀頭右為壽翁,左為麻姑。

IMG20200906154457.jpg

 

IMG20200906154716.jpg

 

老師還特地帶我們去看正殿前的雀替,故事是白虎堂,楊六郎跪著;我的照片不清楚。可是老師手上的照片清晰,還可看見後面二個女生,耳環,穿洋裝和高跟鞋?

IMG20200906154927.jpg

一整天下來,雖不敢說深入了解龍山寺,至少了解他的歷史沿革,以及一些建築特色和精美的工藝。尤其是多樣化的屋頂、木作、石作、彩繪、剪粘及交趾陶等等,真的是非常精彩的一天。我的紀錄,不及鄭老師當天導覽的千分之一,鄭重推薦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親自聽原滋原味的導覽才是最佳選擇。

閱讀延伸:

艋舺龍山寺: 官網

 

通身手眼牌匾介紹: 龍山寺季刊第48

後記:老師提及台灣五座龍山寺,按創建年代順序,分別為台南、艋舺、鳳山、鹿港和淡水龍山寺,忽然有一種念頭...,您知我在想什麼吧!

arrow
arrow

    鐵蓮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