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山古剎從前山到後山依序為饒益院、輔天宮、勸化堂、舍利洞、開善寺、獅山大石壁、望月亭、元光寺(獅巖洞)、海會庵、靈霞洞、金剛寺、萬佛庵、水濂洞(梵音寺),形成一個環山步道,是禮佛觀景與登山健行的好去處。所以,如果您說要去獅頭山一遊,遊客一定是從南庄獅頭開始漫遊到峨嵋獅尾。
我們卻反過來遊走獅頭山的獅尾囉!由獅山遊客中心到水濂洞
獅山遊客中心
成立於民國90年7月,它的前身是「獅山國小」的校舍,改造後並保持客家文化的古樸感覺
也許不是週末,綠蔭的環境很怡情
出污泥而不染
繽紛的油桐花牆
遊客中心也保留了一間小時候的記憶
我們都喜歡在桌子上畫一條中心線,不准男同學踰越…您有嗎?
從遊客中心到水濂洞,步行只要15分鐘
很頭痛的是,我最怕看到這樣的牌告
不是內容,而是…我習慣中文由右到左、由上而下的唸
而它卻是由左到右、從上到下…加害勒~
隱藏在步道底端、水濂洞內的梵音寺
水濂洞為獅頭山最廣大的天然岩洞,因有山泉水沿著石壁而下形成一幕水濂,因此稱為「水濂洞」。寺裡供奉釋迦摩尼佛與觀世音菩薩,據說水濂洞前的溪水潺潺有如梵音,所以又稱為梵音寺。
寺廟前,大串小串的水濂齊下,沖刷著擺在前排的石頭,饒富禪意
水可穿石?
這小小的石雕,有眼熟嗎?
寺廟、河道、小池,就一定有蓮
步道不長,卻可觀賞天然的岩洞及呼吸清新的雨後空氣
清澈的溪水,造就非常豐富的生態,魚兒的活躍就是明証
短短的步道和水濂洞,其實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
小學,每一年級都會有一次「遠足」,現在應是稱「校外教學」吧!
當時應是小學2年級~4年級的學生,一起浩浩蕩蕩的十幾輛遊覽車到獅頭山遠足
開心的我們那知那次遠足後,直到我小學畢業,學校都沒有再舉辦遠足
遊覽車載我們到獅頭下車,三個年級的學生上百人,快樂的健行到獅尾水濂洞
當時,可能學校沒有跟遊覽車溝通好,車子應到獅尾接我們,然後快樂回學校
就這樣,頭、尾兩端都默默在等
那時候,沒有「手機」這回事,也沒有店家可以借電話聯絡
老師們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下午等到傍晚,傍晚等到晚上
小孩沒回家,所有家長聚集在校門口,擔心出事
就這樣折騰到很晚,大約晚上7~8點,這對當時沒有回家的小孩而言,是很晚
很晚…車子才到獅尾,接到學生;回到學校,在校的師長們已被罵到臭頭了
之後,就再也沒有遠足這回事了~
今天通訊的發達,人手一機,再遙遠的距離都不是距離
可是今日的師長被罵的臭頭,都是…(請自行想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