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參加「大山背共學計劃」以來,第一場即在「天空的院子」何培鈞老師的輔導下,展開序幕。期間參與的共學還有「包裝設計」、「柑橘風味餐」、「食農教育」等課程,精彩絕倫。
時序入春,開始戶外共學,第一站即回歸初始,由何培鈞老師穿針引線規劃的拜訪竹山小鎮,安排了小鎮社區發展講座、竹山好食光及老街導覽。我們的集合地在「竹山台西客運站」,在何老師帶領下,將老舊不堪的客運站空間活化,從產地到餐桌的食材體驗、竹編工藝融合空間的策展,對於來訪的旅客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第一場小鎮社區發展講座由「元泰竹藝社」二代林家宏先生,生動地介紹當年返家接手沒落竹藝產業的心態,以及一路走來用玩心,翻轉不是只有魯蛇才回鄉,更是無心插柳以「路跑」的玩心,柳成蔭而創造的小鎮奇蹟、活化竹藝,讓竹子重新進入生活裡。
塑膠工業取代竹木業,小鎮產業在打毛線的竹棒針沒落下,未來在那裡?再加上人口外流的危機,青年回到竹山能做什麼?樂天的林家宏生動地娓娓道來,不是不可能,因為時間彙集路跑人脈,與其抱怨,不如自己創造機會。「竹」就在他手上,玩出一片不可能的「竹牙刷」、「竹杯」、「竹吸管」、「香氛蠟燭」等文創和生活用品。
各位格友,不妨可以閱覽以下網址,由遠見雜誌訪問林先生的精彩文章,讓我彷彿又回到當日,重現熱血的林先生講座。
第二場小鎮社區發展講座由「足安心」發起人林承陽先生,介紹足安心蔬菜箱的理念與目標。足安心蔬菜箱是竹山在地小農,透過友善農法耕種的青蔬,每週提供新鮮採收的蔬菜、農產,供會員們選購配菜。
取貨點在竹山台西客運站,還可以感受50年代車站的古早氛圍,加入不同等級的會員制且自取者,還可享受5%優惠,讓大家吃的美味、安心又健康。
此外,食農教育方面,不定期舉辦廚藝課程,透過學習獲得成就與知識,提高飲食安全性。
二場講座下來,收獲滿滿。雖然大山背共學計劃以小農參加為主,我們濯水蓮工作坊以芳療DIY的精油教學,能參與共學,更擴展了無限與小農合作的機會與可能,受益匪淺。
接下來,午餐的地點就是在台西客運站的二樓「竹青庭人文飲食空間」。
去年何老師來橫山指導我們時,簡報中介紹台西客運站改造的前身,曾是污穢、破舊的2樓游民所,甚至是吸毒人的私有空間也不為過。但是在何老師帶領下,重新改造及引進文創業者,煥然一新的視野,不得不令我們豎起大姆指,贊嘆不已。
據說用了5000多的竹片,建置而成,步入其中,宛如悠遊竹洞,別有一番意境。
櫃台,用餐桌椅等,素雅有緻。
竹工藝師,進駐竹青庭。
吸睛關鍵是讓竹藝走向現代化、年輕化,運用創意設計結合異素材,賦予造型、色彩美感,以竹藝編織提籃、屏風、首飾、花器等生活用品,讓人們產生追「竹」樂趣。以下只是部份展品,如竹製耳飾以及各項手藝品。
回到用餐區,這樣的用餐空間有吸引您嗎?找個時間來竹青庭饗宴一下。
客家醬筍土雞煲。
松阪酸菜鮮筍煲
鮮筍蕃茄牛肉煲
養生食蔬豆腐煲(素食)
山藥鮮魚筍絲煲
十二萬分感謝何老師築巢學堂的安排,因為竹青庭每周三是公休時間,為了4月13日的參訪,特地為我們而開店,當天客人雖少,卻給了我們絕美空間,安靜舒適的用餐場地。此外,這一餐,令我印象深刻的主因是竹筍入菜的無限可能與創意。不是我們不會,而是被傳統的習性綁住,總以為是要爌肉、竹筍排骨湯而已,用竹筍搭上上圖的各項食材,值得再來一回,細細品味。
個人當天與同事共同分享的是「鮮筍蕃茄牛肉煲」、「山藥鮮魚筍絲煲」。總以為蕃茄牛肉就是要加紅蘿蔔或馬鈴薯,沒想到用鮮筍入牛肉煲,自然甜味躍然口中,更勝紅蘿蔔的美味;鮮魚煲總不忘佐以青蔥、生薑去腥味,如今再加筍絲,新鮮的魚香更被引領出甜嫩肉質,好搭呀!只此二煲,我就意猶未盡,更惶論另外的三煲,如若不是疫情,我可能會請同行的小農好友們施捨一些,讓我可以分享更多的美味。
餐後,不忘下一趟的共學行,開會討論中。
樓下的台西冰菓室,不可錯過喲!在地環保點心....冰淇淋!
人手一支,細細品嚐。重點是容器,竹管製的冰淇淋筒,愛不釋手!當知道可以帶回家收藏保存時,簡直在心中跳舞,轉圈圈~
大山背南投竹山共學行,待續~
竹青庭人文飲食空間:臉書
元泰竹藝社: 臉書
足安心-竹山: 臉書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菜園路27號(台西客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