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一篇的竹山文創小鎮,在「竹青庭人文飲食空間」用過午餐後,由竹山商圈總幹事林宗義先生,帶領竹山老街導覽。不同於以往我們在各鄉鎮的老街,總是遇見小販彙集,或者是賣大同小異的小吃或紀念品,此趟行程約略如下:
台西客運站 => 橫街 => 竹山捲籽粿 => 百年老宅(富光堂慈善濟苦協會、老屋食憶小鎮) => 筑高亦朗百年民宿暨150年古井 => 清朝開台遺跡古城牆 => 打鐵巷 => 菸酒公賣局菸葉館 => 連興宮媽祖廟 => 回到台西客運站。導覽約1.5小時,非常值得,我們長知識了。
出發了,林先生告訴我們老街的格局呈井字型,主要以橫街和下橫街為主。因此,現在踩踏的就是橫街。竹山商圈也盡量將招牌和牆柱以竹山的特免來彰顯。
來到老街,一定要吃竹山小吃:竹山捲籽粿。
鄉下地方,老板不在,留言請客人自取及付費;這也是純樸小鎮的特色。
竹山捲籽粿是在地的特色小吃,使用在來米製成,外皮像我們客家人的粄條,或者說像廣東人的腸粉,總之就是白白的粄,皮薄軟Q,內餡主要以竹筍肉為主,沾醬是鹹甜的蒜味,很搭。
橫街上有幾棟古宅,林導覽問我們看到下圖是幾層樓?我們回:一樓。
再問我們下圖是幾層樓?我們回:二層樓。
上面的二張照片的房子,只是兩對面而已。其實導覽說一樓不是一樓,是「半樓」,就是我們俗稱的樓中樓,或稱閣樓。外觀不易察覺,於是帶我們進入「富光堂慈善濟苦協會」的半樓。古老的樓層仍是舊建築,上了樓梯,還看到告示牌,標示不可超過10人,因為踩上去還會嗄吱嗄吱地響。
從樓中樓的窗戶往外看,只能看起騎樓,無法與對面二樓相望。
上圖半樓的照片,格友有發現嗎?只有4棟是半樓,再過去的已是2層或3層樓了,何以這4棟沒有拆建或往上蓋?答案就在下圖。
如果沒有導覽的解說,我們真的會錯過古宅的奇妙。原來這4棟的主樑是連樑,無法單獨拆卸,需4棟一起作業,所以才保存至今。
沿著橫街繼續走下去,橫街與雲林路十字路口的老屋食憶小鎮,它的前身是一間五金行,後來打通三間完成食憶小鎮的格局。
完整保留80年老宅格局,使用古法修繕,門口完整大窗以及懸掛於屋簷的木板及燈飾,木調溫潤、質感格外具有歷史的味道。
櫃檯上的吊燈為在地竹編藝術家的作品。
老屋不只是好拍,更有她獨自的特色。
上樓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一片木窗,彷彿穿越時空,不經意地想著若是紙窗,那古味就更濃郁了。
日式文青風,再加上空間處處可見綠色植栽、藝術家創作畫作,真的不文青都不行。
離開後,林導覽說要帶我們穿入小巷,感受一下清朝開台時的各種遺跡。
百年老宅民宿,筑高亦朗。
顯然不是高級民宿,住的是古早味和歷史的感受。
後院中的150年古井,也是列入遺跡之列。
未曾見過在台灣有這樣的後院和大門,印象中都是在大陸的鄉下。
後院上二樓的閣樓住房,因為都有客人,所以不方便去參觀。
離開百年民宿,再見識古城牆,僅剩這一片牆。
打鐵巷裡的150年老店,也僅剩此家:來發鐵店。
師父說的:打鐵趁熱、千錘百煉才成鋼。
傳統工法手作的刀柄或刀身,早期都是用鐵和鋼的包縛後,再入爐、出爐敲打...,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後排都是製具,成品是血汗換來的;現代只用一片鋼和模具就可製造一把菜刀,價差和品質,就看使用者的角度決定買不買。
接下來前往南投僅存的木造買菸站。
菸酒公賣局菸葉館是屬於竹山珍貴的文化資產,見證了臺灣菸葉史的發展。下圖是育菸苗的盒子。
目前改為餐館在經營,可是內部高挑的構造和樑柱,依舊可見。
最後一站是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竹山連興宮」,宮內除奉祀媽祖本尊外,還安座了一尊在臺灣十分罕見,有三百年歷史的軟身黑面媽祖。當然不忘上照以竹片編織而成的媽祖。
附上「林杞埔老街遊覽圖」,井字的街道就如導覽所說,不會迷路的。
一日遊的南投竹山文創小鎮,在前後二篇紀錄後即告一段落。接下來,繼續共學的目標在宜蘭,請再靜候哦~
老屋食憶小鎮: 臉書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雲林路45號
筑高亦朗: 官網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第三巷7號
來發鐵店: 臉書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3巷6號
竹山連興宮
地址:投縣竹山鎮下橫街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