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只為找尋竹南濱海公路旁的風車拍攝點,我注意到西濱交流道的「房裡後壁寮出口」,期待有一天可以去完成探索。今年9月初,心血來潮,透過網路搜尋後,真有「房裡」這個地名,於是,我決定不再等待,立即踏上旅程,實現我旅遊清單上的目標。
那天天氣晴朗,微風輕拂,讓我度過了美好時光。漫步在寧靜的古城,紅磚老厝、土角老屋、石板地磚,走訪了古城延續生命的展示。
將google map定位在「苑裡房裡順天宮」,我順利抵達目的地。順天宮創建於咸豐6(1856)年,是座建廟168年的百年古廟,兩進兩護龍兩配殿格局,主要為硬山擱檁構造,屋面有三層脊飾剪黏。正殿側面以雙連山牆施作,門前台階為泉州花崗石,窗櫺與門檻則以福州杉建造。殿內主祀媽祖,右殿供奉神農大帝,左殿祀奉玄天上帝。
一旁的導覽地圖,簡略概述走一回房裡古城、順天宮、蔡家古厝等古蹟路線。
午後,靜謐的巷弄,宛如一根針掉在地上都可聽見。
民國95年4月重建的古城,路標依然存在,可是那天只有我一人游走其間。
土牆與紅磚的對比。
土牆、黑瓦、雜草,見證傳統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房裡古城記載,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外環植刺竹,竹外有城溝,溝底遍置釘桶,頗有發展氣勢;如今只剩後巷和老街一小段可追憶。
午後探索後巷,城牆雖已不復見,村裡依然留有土角厝的歷史痕跡。
最原始的稻草泥磚牆,是最樸素、最溫馨宜人的建築材料,儘管土角厝在古城所剩無幾,卻是最美的風景。
重建古城時,下水道的排水蓋也跟著印上了「房裡古城」的字樣而成為歷史的紀念。
年代較久遠的樓房,仍展現她獨特的一面:門牌雕塑以及二樓陽台的女兒牆。
最終,我雖然沒有找到風車的拍攝點,但在古城漫步之後,前往苑裡出水沙灘海堤,享受海風的吹拂。
在沙灘上圍觀寄居蟹,欣賞它的美麗沙洞,愉悅地享受獨遊的一天。
回到電腦桌前整理及回憶當日的行程,我忽然湧現對古城名字「房裡」的好奇,這個名字有什麼來歷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