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山水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其實應該說是很陌生的。......我努力將探索的步徑,尤其和『沙韻之鐘』直接相關的那一段廢棄的古道,一站又一站地刻寫下來,希望讓大家知道這片山水是這麼的活,這麼的寬!這裡的地貌、人物、動物、活動、遺跡、古道......,有的仍在成長,有的漸次衰老,就像我們周遭的所有生命。」
摘錄自....「找路,月光‧沙韻」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著。
為了南澳古道行,我一個多月前上網找遍了書局,都沒有這本林總的著作,標示缺貨或售完,最後只好找二手書店,才買到這本書。一讀就停不下來,花了一個星期的晚上將它讀完。
回朔3月底,好友惠傳來了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的[宜蘭南澳] 南澳古道(沙韻之路),問我要不要參加暑假7月5日~6日【南澳古道+千島湖之旅】,我二話不說即刻報名參加。一如她和小善存歷次舉辦的親子活動,總是秒殺的名額爆滿。我想......如果我沒有報名,我就會錯過這美麗又有點刺激和一些些危險的古道。
如今,我真的踏上了古道,心中的酸楚,莫名其妙的湧上。每一步都踩在故友林總的步伐路徑,甚至也看到了他的紮營之處,我默哀不敢作聲,深怕影響同行的夥伴。其實我心裡早有準備,路不是不好走,是沒有完善的維護而已,照片中,茂密的草叢,如果沒有清楚的路徑,是很容易踩空而掉落右手邊以為是茂密草叢的谷底或山溝。
出發當天早上,車行至宜蘭,宜蘭平原是台灣的第三大平原;上天給了我們一個陰天的日子,不晒,真是太好了。
下午1:30到金岳部落,換搭3輛發財車,準備到南澳古道在金洋部落的登山口。
車程大約需50分鐘,我們就在這僅能容納單向發財車的登山路。而且每個人也只能在發財車旁擦身而走到登山口。
見証我們的交通工具。
宜蘭南澳鄉都是泰雅族的天下,這裡有七個村落,除了最北的東岳村位於東澳溪三角洲和最南的澳花村位於大濁水三角洲,是兩個比較孤立一點的村落外,其他五個,分別是南澳、碧候、金岳、武塔及金洋。我們的目標南澳古道,可開放的路程是下圖整個「莎韻之路」的一小小小...段而已(紅色圈起來處)。
地圖翻拍自「找路」的書,如有侵權,請通知,我會下圖。
再從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下載3.8公里的南澳古道地圖(如有侵權,請通知,我會下圖)。可以得知我們古道行,將有幾個重點如:一號、二號吊橋、三處岩壁、鞍部、榕楠林、沙韻故事導覽牌和步道終點。
古道的歷史起點:0公里。
出發前大合照。
古道的導覽員尤幹,向祖靈禱告,告訴祖靈們他即將帶我們這一批外地的朋友拜訪古道,做平安祈禱。
斑駁的路標,訴說的歲月痕跡。
一行36人,魚貫進入古道,開啟「莎韻之路」的南澳古道行。
登山口至一號吊橋不過750公尺,卻是雜草高於登山客,古道在腳底下不過是60公分的小徑,這一段是導覽員所說上坡段較難行之路。此時有種古道山徑,披荊斬棘的感覺。
穿梭在古道林徑。
這一路上,人面蜘蛛陪伴的多,也不稀奇,見怪不怪。
古道的維護並不若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導覽員一直提醒大家不要去抓繩子,如同下圖照片,鬆弛的繩索沒有抓對時,反而會絆手絆腳就更危險。
山就是這樣一層又一層,南澳南溪也沒有停憩。
白花白子蓮稀疏地分散在路徑兩旁。
置身在綠意環繞的山林中,仰望經過的步道,寄居在樹上的蕨類,長的密而多,有種在亞馬遜森林之中的狀態。
幾番風雨,幾次山崩,將許多遺跡及遺址毀至蕩然無存。這「栴檀橋」和「昭和五年七月」(1930年)的碑柱是多麼幸運地駐足於第一吊橋旁,見証歷史的真實。
行走至此,一號吊橋,已是無人住的原始山區,但是這是一條傳奇的路,散落著泰雅族莎韻的餘音。
一號吊橋底下的舊橋,似乎不肯放棄它的使命仍緊抓著兩岸。
岩壁區的碎石很無情地散落,看不清那60公分的古道小徑,真的不敢騙自己不危險,卻需鎮定地走過。日後再有山友來古道,此區一定要小心而行。
短短的20公尺,如果碰到下雨就會更加艱難,還好祖靈有保佑,山區的雨只是下了幾滴,點綴一下,真是幸運!
不確定是不是「東方肉穗野牡丹」?惠/明,您們來確認一下啦~
路程已約一半,尤幹停在這裡,讓大家休息一下,也解說著這裡是他們的中繼站。也就是地圖上和標示牌上說的「鞍部」。
鞍部是指兩個山峰間較平坦的地方,可供出門打獵的族人在此休憩。不過,這古道的鞍部真的很小,比起中南部的部份鞍部來看,充其量只是一個轉角平坦之地。
眼見之處,並無太多平坦之處,而這標示牌上所說的是「發現舊耕地」,可見當初的族人有多麼地艱辛在這一片我看不到的耕地上耕種,加深我對他們吃苦耐勞的敬佩。
ㄟ...還是這個才是「東方肉穗野牡丹」,我快搞混了。(經好友指正,這是水鴨腳秋海棠)
2公里處,正好有部落的朋友認真的除草,如同惠心中所想的,沿路的小花勒?統統不見了。即使清除雜草後,古道仍是60公分寬!
南澳南溪依舊涓涓細流,我們只能透過留下的照片帶走它的美麗,以及深刻的回憶。
腳下經過的也許是我們不曾留意的小果實,美麗的紫色果子此刻盡收眼底。葉子有點像草莓.....(經好友確認,這是普刺特草)
看著、聊著、走著,也到了二號吊橋。
一次建議行走5人,吊橋看似蠻大,可走起來仍會愰動不已。
除草後的小徑,多人踏踩走過後,反而葉綠素的汁液變成催滑劑一樣,更要小心行走。
又到了一個駐足點,我以為是另一個鞍部?
原來是尤幹幫大家在小橋邊取泉水,可見大家排毒排汗的很兇,帶的水都喝光了。
彎曲的古道,我們捕捉著瞬間的美好而來到2.5公里處。
進入古道後,手機完全沒有訊號。
楠榕王國裡有大葉楠、九丁榕、大冇榕、茄苳等大樹,要一一指認,還得花時間。寄居在樹上的蕨類和山蘇也不惶多讓的搶著楠榕大樹們的風采。
又到了停憩點「莎韻故事導覽牌」。
這是一個真實又虛幻的故事。80多年前發生在宜蘭南澳深山裡的一個真實故事。沙韻‧哈勇,17歲的泰雅少女,1938年9月,幫派駐在南澳山區一個叫流興社的日本警手田北正記(他也是部落裡蕃童教育所的老師)背負行李,由她的家鄉流興走到南澳。那天下著滂沱大雨,在快到南澳的一條獨木橋上,莎韻失足落水,從此不見蹤影。一個小人物,在偏遠的角落發生常見的意外,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事情就到此為止。可是似虛幻又真實的交錯持續,泰雅族人使命必達的責任感也拍成了電影「莎韻之鐘」。
流興是一個很美的地方,階層式的部落,美麗的石砌牆和石板屋,四面環山,很大的天空,莎韻就在這環境下長大。(翻拍金岳部落莎韻廚房的畫冊)
快到古道終點了,依舊有標示牌提醒「小心頭部」,前方的岩石容易讓高個兒撞到頭,貼心提醒。
第三處岩壁路,沒有太多抓緊點或樹枝可攀抓,辛苦隊友了。
終於來到古道3.8K終點。顧不得全身是否疲憊,看到有溪水,只想去沖涼泡水一下。
溪水清澈見底,而我坐在大石頭上胡思亂想......林總站過駐營之處,竟是如此的旅程。
大夥在此合照,遠離喧囂市儈,留下彌足珍貴的回憶。
回程,在來時未注意的植物,令大家眼界大開,卻說不出名字。
此處沒有除過草的痕跡,就表示快回到登山口了。
單程3.8公里,來回7.6公里,一行30幾位團友,從下午1:30到6點半回到金岳部落,花了4~5個鐘頭。
成長中的小朋友,餓的顧不得菜有沒有上齊,光是南瓜湯汁,就拌了二碗飯吃光。
我們當天晚上在「莎韻廚房」享用泰雅風味餐,不知是否大家都餓了、累了,能吃就是福,填飽肚子比較重要。不過,上圖的風味餐還有成長的空間,莎韻廚房加油!
~二天一夜的南澳古道+千島湖之旅....待續~
全宥遊覽車
小魚兒 0928-909547; 小善存 0912-258147
傳真:04-24378147
E-mail: ps1235@hotmail.com
寫在格文後的心得:
1.感謝這一路導覽尤幹,以及我們的發起人,好友惠。
2.也要謝謝我們的小善存和小魚兒,一大清早6:00就開始在彰化一路北上,且陸續地在各站撿我們上車,安全抵達南澳。
3.未來有興趣來古道健行的朋友仍要注意岩壁的碎石路外,也要留意古道上的蜂窩,小心不要打擾牠們。我們這一路上,小朋友和我的好友芸也都被蜜蜂親吻,還好隨行有護士姊姊純的細心照顧和擦藥,很快就沒事,大家又開心的前進。
4.我的心思也不忘林總回歸在這座大山,深信他會如同山神和泰雅的祖靈一樣,守護和維護南澳古道的美麗和平安。莎韻之路是如此的綿延密長,南澳古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如同林總在「找路,月光‧沙韻」裡說的,「我們很多人千里迢迢飛去紐西蘭參觀毛利吐舌舞蹈,卻沒有幾個人珍惜自家院子裡豐富的原住民文化。」這也是我很喜歡探索台灣的原民生活和文化的主因之一,真的,自家的風景一直是最美的。
5.期望林務局和南澳七大部落可以鍥而不捨的完成全程的莎韻之路,讓大家可以一睹其美麗風彩。最後,萬般不捨,不想接受林總失事在深山的南澳事實,也已悠悠七載;如今再看這古道,真是驕傲呀!